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

2016 台灣手沖錦標賽的賽後心得



以下是一些個人觀察跟經驗分享,算是留個註記之後可以參考。

這次大會指定豆是用嘉義阿里山產區,海拔1200m的豆子。
初賽指定沖煮跟決賽的指定沖煮、自選沖煮三部分的豆子是同一產區,但是深淺等混合比例不一樣。比賽前、彩排時間會發練習豆,等選手上台比賽時才能開封使用比賽豆。沖煮上難度很不簡單,萃取多一點澀感就跑出來,萃取少一點,口感變薄弱。究竟是層次集中強烈還是層次寬廣輕薄哪種好,其實相當難以抉擇。而且感評表上的一致性除了考量風味外,還有入口溫度,這也關係到選手的比賽策略是要怎麼沖煮。

這次大會指定磨豆機是Kalita Next G,而即使是決賽自選沖煮可自帶磨豆機,決賽選手也都是用大會磨豆機(不是每位選手都有看到沒100%確認),大概是想降低不熟悉的變因。

務必要熟讀規章規則,幾乎沒有沒被技評扣到分的~~~
舉例:
順手用手挑豆:衛生扣分
太緊張,沖完就喊time完成
篩細粉篩過頭:過分浪費咖啡扣分
杯子使用小茶杯:端杯時,手摸到杯口,衛生扣分
太緊張,忘記倒預熱的水直接開始沖煮:技術失格
太緊張,拿彩排發的練習豆沖煮(非比賽豆):技術失格

此外,規章的比賽精神是很重視沖煮穩定一致性,所以自選沖煮有規定大壺跟小壺要用形狀一樣(顏色可不一樣)的杯子裝給感評。有選手還特意選兩種形狀不同的杯子,展演時還說不同杯子喝起來不一樣。

這....選手都不打自招,感評在一致性評分項目能不扣分(一致性還x2ㄟ)? 技評也得在器材項目扣分啊。

大概看了一下這次有記錄到的一些沖煮敘述(選手展演時陳述),水粉比都還蠻高,有低於1:9或者是1:11左右,水溫也不高。我猜測是盡量萃取前段,避免後段風味。此外考慮到比賽時間只有10分鐘要沖兩壺,一些沖煮節奏太慢的手法就比較不適合。所以蠻多選手用Kono濾杯搭V型濾紙。

這是一個很注重沖煮技術與穩定性的比賽。從初賽的淘汰制就看得出來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比賽(籤運不好同一組都是強者?),更別提打入決賽後,一個晚上就要準備好第二天自選沖煮的展演細節,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能拿到好成績的選手,必定是平日就有紮實的沖煮,加上夠沉著冷靜的展演,以及熟讀規章並制定出適當的沖煮策略與手法。

總之,恭喜獲得好成績的選手,這相當不容易。至於沒拿到好成績也請不要氣餒,想一想哪邊可以精益求精。之前有人提到比賽的CP值,我覺得這個比賽是一個有一大堆限制條件下的比賽,重點在榨出選手的穩定沖煮技巧,而不是靠器材、生豆的軍備競賽。如果有一身沖煮好功夫,這就是一個絕對超值的咖啡沖煮比賽囉。



延伸閱讀:

2016年台灣手沖咖啡錦標賽官網資訊

沒有留言: